推荐一本二十多年前的旧书,王军的《城记》(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3年第1版)。
这是我迄今为止还非常喜欢的一本书,当年也是一本畅销书。
其实我对畅销书向来比较感冒,所以我买这本书,已经是这本书出版畅销几年之后的事了。
一直以来,我对那种印刷精美、图文并茂的出版物总是情有独钟,如果还有彩页的话,那更是求之不得。
王军的这本《城记》,完全符合我的阅读审美,至今爱不释手,时时拿出来重温一下,这种感觉确实非常舒服。
准确地讲,本书的书名《城记》应该改为《北京城记》,因为作者聚焦的就是北京这座历史名城的变迁,根本没有涉及其他的城市。
封底有一段话,应该是属于本书编辑的推荐语之类的文字:
展开剩余85% 作者试图廓清北京城半个多世纪的空间演进,还有为人熟知的建筑背后,鲜为人知的悲欢启承,历史见证者的陈述使逝去的记忆复活,尘封已久的文献,三百余帧图片让岁月不再是传说:梁思成、林徽因、陈占祥、华揽洪……建筑师多舛的人生,演绎着一出不落幕的戏剧,这一切的缘起,只是因为北京,这个“地球表面上人类最伟大的个体工程”,拥有一段抹不去的传奇。我对新中国成立之后北京古城的改造这个问题最早的兴趣,来源于大学毕业后在我所订阅的《读书》杂志上看到的一篇文章,可惜现在作者和题目已经记不到了。
这篇文章介绍了梁思成先生在新中国成立后,对北京城市建设的规划和考虑,可惜由于当时百废待兴,梁先生的想法没能被采纳,更不可能付诸实施,文章还配有梁先生手绘的几幅设计规划的效果图,因此印象极深。
本书的作者王军是新华社的主任记者,1991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后在新华社北京分社从事经济报道工作。
从1993年开始对梁思成学术思想、北京古城保护及城市规划问题作系统研究,发表学术论文《梁陈方案的历史考察》《1955年:中国传统与现代主义的决裂》,参与《梁思成全集》年谱部分的编写,并应邀在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作学术演讲,参与策划梁思成建筑设计双年展、北京城记忆数字影像展。
十年磨一剑。为了完成的本书写作,在十年间王军共采访当事人五十余位,收集、查阅、整理大量第一手史料,实地考察京、津、冀、晋等地重要古建筑遗迹,跟踪北京城市发展动态,对建筑创作、房地产开发、城市发展模式、文物保护等专题进行深入调研。
所以,我们才在书中看到作者王军对老北京的历史、对北京的城建的历史、对梁思成、林徽因、陈占祥、华揽洪等建筑师的多舛命运,如数家珍。在作者娓娓道来的背后,我们不难看出作者的思考与唏嘘。
1969年1月10日,已经被打成“资产阶级反动学术权威”的梁思成被迫向工作组“交代”大屋顶题:
我窃取了都委会要职不久,就伙同右派分子陈占祥抛出那个以反对改建北京旧城为目的的《关于中央人民政府行政中心区位置的建议》,妄图在复兴门、阜城门外建设中央人民政府的行政中心,把旧北京城当作博物馆那样保存下来。它刚刚出笼就被革命群众彻底粉碎了。 于是,我就退一步把住审图这一关,蛮横专断地要送审单位在新建筑上加盖大屋顶。同时,我还抓住一切机会写文章,做报告,讲“中国建筑”,顽固地鼓吹:(1)建筑是艺术;(2)新中国的建筑必须有“民族形式”;(3)古代留下来的“文物建筑”必须尽可能照原样保存下来。梁思成
书中这样读之令人泪目之处,比比皆是。
附《城记》目录:
前言・北京城的沧桑瞬间 1 古都求衡 改造北京 拆与保的交锋 “北京城会被迫迁都吗?” 2 营城之论 分歧之始 被礼赞的城市 朱自清无抢救之意 北平古建筑地图 “把消费城市变成生产城市” 3 梁陈方案 查理・陈 筹划新市区 与苏联专家的较量 行政中心区位置的建议 4 讼议纷起 遭遇强劲对手 城墙存废问题的讨论 未获成功的申辩 拟定规划草案 新房子盖到哪儿去了 5 “大屋顶”辩 张开济的两次检讨 中国传统与现代主义 退而求其次 针对“浪费”的讨伐 6 哲匠之惑 长安左门与长安右门的拆除 吴晗发难 大院自成小天下 7 书生意气 “鸣放”中的辩白 早春过后的风暴 两位著名的反对派 “陈华联盟” 一对“冤家” 8 蓝图初展 总图绘定 拆除城墙行动 未被实施的故宫改建计划 行政中心进入旧城 城市人民公社 9 新旧决裂 “大马路“之争 城墙的最后拆除 度日如年的巴黎之行 “彻底清除旧物质文化” 找不到答案 10 余音难逝 情哉斯人 解不尽的结发布于:江西省股票市场配资平台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