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不力孜·夏克尔,1941年11月4日出生于伊犁地区霍城县水定镇栏杆乡。他是新疆公认的木卡姆曲艺演奏家和优秀歌手之一,享誉维吾尔族音乐界。他的音乐才华和独特的艺术风格使他成为了当地的文化瑰宝。出生在五兄妹之中,他是最小的一个。从小便展现出对歌唱的热爱,孩童时代便因歌声被同龄人封为“歌王”。
1955年,阿不力孜·夏克尔初中毕业后,他进入霍城县的“阿合买提江·哈斯木学校”继续深造,并在1958年顺利毕业。此后,他被分配到霍城县第二中学担任教师。尽管教学工作繁忙,阿不力孜始终没有放弃对音乐的追求,特别是对民歌的喜爱和钻研。1959年12月,他终于有机会进入新疆人民广播电台的“广播艺术团”工作,从此开始了自己的音乐艺术生涯。
然而,因受到“左”倾政治风潮的影响,阿不力孜于1962年被下放劳动,直至1972年才恢复工作。尽管身处困境,他没有气馁,反而更加坚定了自己对艺术的热爱。他始终坚持在劳动之余练习弹奏布尔和演唱木卡姆歌曲。这段艰难岁月中,他有幸结识了则克里·艾勒帕塔、穆萨江·肉孜等木卡姆艺术的前辈大师,并向他们虚心请教。经过不懈努力,他掌握了伊犁木卡姆曲艺中的一些经典曲目,如《柔克萨里》、《拉克》、《且比亚特》等。
展开剩余55%1972年6月,阿不力孜恢复了工作,调入新疆人民广播电台文艺组,开始从事音乐编辑工作。从此,他所演唱的歌曲频繁出现在广播中,逐渐获得了更广泛的听众和观众的喜爱。1975年,他在自治区文化厅举办的全疆个人独唱比赛中脱颖而出,获得了优异的成绩,并被选送到北京参加全国歌手大赛。
1976年至1979年间,自治区文化厅组织成立了木卡姆艺术组,阿不力孜应邀参加了多项木卡姆的整理和研究工作。通过这段时间的深入学习,他对木卡姆的理解和演奏技巧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并为维吾尔木卡姆的补充和整理贡献了大量心血。1980年,阿不力孜回到新疆人民广播电台,继续从事音乐编辑工作,并为维吾尔歌曲的传承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在接下来的几年里,阿不力孜始终活跃在音乐创作与演唱的前沿。他不仅在广播电台和电视文艺节目中频繁亮相,还发布了多张录音带,其中包含了许多经典的维吾尔歌曲和木卡姆作品。到目前为止,他的十盒独唱专辑《是这样吗》、《柔克萨里达普曲》、《玉山江·贾米创作选》等发行了超过20万盒,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及中亚、土耳其、沙特阿拉伯等地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阿不力孜·夏克尔独特的歌声和演唱风格获得了多位木卡姆艺术前辈的高度评价,尤其是则克里·艾勒帕塔、穆萨江·肉孜等大师的肯定,他也因此成为维吾尔族群众喜爱的民间艺人之一。1992年,他在北京召开的十二木卡姆国际学术研讨会上荣获“全国木卡姆艺术家”称号,标志着他在木卡姆艺术领域的卓越贡献。此后,他还成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音乐家协会会员和新疆木卡姆学会理事。
不仅如此,阿不力孜还积极参与新疆艺术的传承和推广,推动了木卡姆艺术的保护与申遗工作。随着时间的推移,他的艺术生涯逐渐拓展,涉及到广播、电视以及文化研究等多个领域。他的贡献不仅限于音乐领域,还涉及到文化保护、传承与创新。今天,阿不力孜·夏克尔不仅是维吾尔族音乐的代表性人物,也是全疆乃至中亚地区文化发展的重要推手之一。
发布于:福建省股票市场配资平台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